2005年12月22日

在世紀絕症「聖誕節綜合症候群」病發前的預防措施

每次當我羡慕別人的時候,總會熜想起一個信念: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任何人也有其陰暗面 (不容易被外人察覺的缺點)。經常會覺得自己是個例外 (對不起,心聲係比較礙聽的),但事實上,自從懂性以後 (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經知道自己患了末期暗病 - 節日恐懼症。

或者各位可能沒有聽過這個名詞,雖然我也知得不多,但對於病徵我卻是再清楚不過。簡單而言每逄大節日 (聖誕、新年尤甚)心情就會大幅度波動。可能是因為我情緒智商爆高 (認真架我),所以波幅也大得驚人,包括有雯時衝動想衝出馬路、跳樓等 (雖然是雯時而已,不過還有更可怕的念頭),病情於近兩年不斷惡化,絕大部份原因歸咎於近幾年發生的天災人禍 (尤其是上年和前年的年尾)。

引起這個病的原因我認為是因為小時候每逄生日都要溫書,沒有人理會。雖然如此,我又不認為其他和我同樣遭遇的人也有這個病,所以我覺得這個病是天生的成份居多。而這個病一直未痊癒的原因卻是清晰不過......

雖然說得這麼浮跨,但是失控的病發期通常不長,只有一至兩個月左右,而自小已經懂得應付。最成功的莫過於在發牌氣後一個人獨自在九龍城廣場步行回家,心情莫明奇妙地回復正常。而今年因為病情不太樂觀 (基本上十一月尾心情已經低落起來),所以亦預先做好了預防措施 (先賣個關子,由於和我另一個性恪特點有關,將在不久再談),不過未知能否成功。

2005年12月10日

生活小記

以下是本人今天的日程和體驗。

公司老細請食 Lunch,五條友八舊水落樓。不過我覺得叮番阿媽朝早特登整的火腿炒飯做 Lunch 更加舒暢。成年人,食飯唔好傾公事呀,包括公司人事!!!

究竟我公司農曆年放幾日假呢? 雖然謠言滿天飛,但空穴來風,必定有因。謠言並不止於智者,作為智者,應該有能力分析謠言並作適當調整,我覺得。

放工,CS OCamp 2004 Re-U,同阿圈同 Bee Yueng 行左一陣,結果都係打邊爐,為了試晒創興所有食店,得到教訓一個:人還是專一些比較好......在某些事情上面。

食食下先知 Raymond 真係 quit 左 U 報番 Poly 讀 General BBA,猶記得第一次見佢已經話想轉 BBA。雖然他天生像 CS 人,也沒有 BBA 學生應有的條件,不過,他那種不顧一切向著有方向沒目標的理想進發,我是未曾試過的。最感動的是他還出席這次 Re-U。

由阿薪口中知道原來今天是阿虫生日。始終在一群 Year 2 中我最喜愛的是她 (或者客觀一點:Year 2 中最惹人喜愛的是她),所以夾左禮物之餘都決定返科大同佢講句生日快樂。對大學校園生活還有很多留戀,看來我還是我,"I love my name" -- Ivana 2005。

2005年11月27日

6 的認識

始終,我是一個愛思考的人--只愛思考,想了很多 Blog 內容,結果仍是全部落空。

在上一個星期黑暗的工作後,本來以為週末也不會有甚麼值得高興的事。誰不知,如李偉健所言,今天踢波踢到食左屎咁(絕對唔想用這個形容詞,不過又想不到有哪些詞語更貼切),入左十幾球波。而最令大家驚訝的,就是大部份都不是平時亂踢一通的入球。不過,對於我自己來說,貫徹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應入唔入,連自己都估唔入的--入晒」。今週金球當然首選中前場背向龍門 (五人場的中前場...)右腳攞橫轉身一抽遠柱彎入守門員右下方死角(諗左好耐,希望唔算難明),令到隊友全體倒地 (踓然唔係第一次...),連我自己都忍唔到笑,不過就屈就了鄧詠霖打後衛了。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在到球場前在網上找到的有關球衣號碼「6」的資料:
- Kissing number problem 的二維已知答案
- 四個 all harshad numbers 之一, 其餘的是 1, 2 和 4
- 第一個 perfect number (完全數), 隨後繼有 28, 496, 8128, 33550336...
- 第一個 unitary perfect number (酉完全數), 隨後繼有 60, 90, 87360, 146361946186458562560000...
- 第一個 squarefree composite number, 隨後繼有 10, 14, 15, 21...
- 第一個 unusual composite number, 隨後繼有 10. 14. 15, 20...
- 第二個 hexagonal number (六邊形數), 第一個是 1
- 第二個 octahedral number (八面體數), 第一個是 1
- 第二個 harmonic divisor number (累進可除數), 第一個是 1
- 第二個 superior highly composite number, 第一個是 2
- 第二個 sparsely totient number. 第一個是 2
- 第二個 singly even number, 第一個是 2
- 第二個 composite number (合成數), 第一個是 4
- 第二個 interprime, 第一個是 4
- 第二個 semiprime, 第一個是 4
- 第三個 positive even number (正偶數)
- 第三個 triangular number (三角形數)
- 第三個 automorphic number (自守數)
- 第三個 pronic number
- 第四個 highly composite number (高度合成數)
- 第五個 squarefree number (無平方因子數)
- 第五個 unusual number (不尋常數)

2005年10月15日

VERSA 推理題

原來要使 Email 以 HTML 格式傳送,都不是這麼容易的。
但係實在好想張貼一下。

同場加映推理題,請填上括號內的空格:
1) Angel 好正呀 (個鋪士)
2) Jacker,,好靚呀 (隻耳環)
3) 阿達,好型呀 (______)

2005年10月4日

叮皇決賽 II

早前錄影了殘酷一叮的第二屆決賽,平時錄下了的節目下場通常兩個:錄了但根本沒有翻看的衝動,或者到了想看的時候已經找不到錄影帶了。今次居然在上星期六晚 (即節目後一個星期) 翻看了這個決賽,實在好運得很。 (另外再一提的是:有點不明白錄影和網上下載回來翻看兩個辦法的差距為何這麼大)

馮文樂的勝出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不是認為他沒有實力,而是對香港人的品味 (或生活態度) 抱有小許懷疑。始終急進的香港人 (主持人) 很容易便會覺得膩,而且作為一個節目,馮文樂被擊敗的宣傳效果可能會較大。我覺得這一次決賽由現場觀眾評分的準則幫了馮文樂一個很大的忙,當然,參賽者本身的實力和編排仍然是致勝關鍵。

馮文樂決賽中的對手是「爆炸猛男 PHD」--四位成年男性以有趣的打扮和姿態作招徠。當中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爆」在表演時間內的「高潮」不可能太多,是實上,他們已經做得十分出色,但是觀眾在這個節目已經見過不少道具,並不足以吸引人。相反,馮文樂的賣點不是「勇氣」,而是其「能人所不能」的技巧。一個接一個的高潮讓觀眾透不過氣,只要他有足夠的能力讓觀眾可以聽出所模仿的歌星 (那些仍然是歌星),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直至觀眾認不到為止。


最想說的是兩點:
首先對於他的打扮 (即是沒有打扮) 致以毫無保留的支持,始終覺得有實力和自信的人是不需要打扮的。
其次亦覺得他在演出中比較之前更表現了他的自我 -- 雖然頗不滿他說「我本身的聲線很難聽的」。

2005年9月26日

約會

這兩星期約會很多,但未約的更多。特地寫下來,只為提醒一下自己,雖然不知道為何每次約人的都是我。 排名不分先後。

1) 傳奇 BBQ 暨第二屆直決傳奇盃,比較喜歡這個約會,因為大家比較自動,而且不用我約人....
預計日計:十月中

2) 第三屆 7B 大旅行,希望能無限量擴展至"百人大旅行",但現時為止答應會去的就只有十人!!
預計日期:九月三十日 (次次行山都落雨,唔通連個天都唔鐘意我?)

3) CSIE 聚餐,記憶中阿志係欠我一餐的......
預計日期:本來和阿圈提過話明日的,但忘記了約人...

4) 中學補習的 Re-U,上次成班學生入左 CAMP,我因為返工太累放了飛機,實在迫不得已...
預計日期:如果約唱 K Lunch 的話,起碼十月廿二號.... (其實仲未有人覆我 ICQ)

5) JSSC - Music Paradise,今年已經沒有相約在高山了,難道友誼就隨之完結嗎?
預計日期:待定...

6) 1A 神秘聚會,一個突然興起的念頭,能夠化為現實嗎?
預計日期:...待定

7) 母校三十周年晚會司儀 re-U:BBBoy 話要俾番 d crystal 兩個女司儀喎....
預計日期:四個人都咁忙,通到電話先算啦...

8) 很久沒有以 SU 名義 re-U... 不過太難約了.... 班女......(唔係性別歧視,只係事實,無奈的事實,常說女人比男人長情,我看還不是絕對)

除了上面的一些大型活動外,明天還約了 friend 取 notebook,十月八號和姑媽飲茶 (死未...),還應該有一個生日會要去 (......費事唔提俾人屈一餐)。仲有嘉諾撒小學 (新蒲崗) 校友會到底攪成點呢? (諷刺的是,間學校個位置比我上車去返工個車站仲近................. < 50M displacement)

今日聽左一陣森小,提到想起和故人 (舊朋友) 見面是長大的表現...我這樣渴求聚會 (Re-U) 的心態是否已經步入晚年呢?

2005年9月9日

昨晚,二零零五年九月八日,放工後本約了 O Camp 一組人 Re-U,居然我比他們早到成個鐘,逛街時發現一部 3 CD Changer 的微型音響,所有條件都符合得很好,尤其是價錢方面,又是時候出血了。

不打算提那只有四個 freshmen 出席的 Re-U,想說的是之後的飲酒活動。時間,人物,地點,沒有一項是正常的:平凡的星期四晚,返到家已是凌晨三點半,今天還要如常上班。我,Kilroy,阿光,Karl,Jeff,高基,還有一出現便和我出了支嘉士伯的 Kevin,全仔之餘仲要唔知咩配搭。地點更是離奇,成班人為了省錢,去 7-11 買酒坐在公園的滑梯上,十足不良少年。不過,我卻很高興,到底是 Intern 後遺症還是甚麼,也不理得這麼多了。

而最大的得著,莫過於體現心靈休息的重要,明明只睡了三小時多點,上班時卻沒有特別疲倦的感覺。尤其是經常聽到同是 Intern 的阿 Wing 說忙得要死,到底,他知道「忙」的美感嗎?

很少有過「忙」的感覺,由中六開始有印象沒有休息的日子如

放學後還要到何文田某中學製作 SingCon 佈景,晚上回家做功課和預備測驗。
SingCon 當天由朝忙到晚,完場後還有大堆手尾要跟,由二時左右開始慶功至天亮。
補完習後返科大 AGM 到七點在 Hall 做 COMP151再踢波,AGM 那段時間最高紀錄三十二小時沒有睡過一分鐘 (當中包括踢左三個鐘波)。
自己當 Exco 那年 O Camp 三日兩夜共只睡了六小時,但體力不斷消耗引致水戰時神智嚴重不清醒。回家睡了一晚再玩 Hall O 做 leader,不過無官一身輕,那四天根本談不上甚麼。

那時比較有印象的是睡 Common Room 的日子,記得試過帶蛇墊去 Common Room 睡,一次被阿姐罵,一次又好人得幫我關冷氣和落窗簾。而伏在桌上睡是比不睡覺更糟的,因為像被人打了一身。

以上那些時候,根本不會有忙的感覺,因為享受那個過程。要令自己不忙,除了甚麼也不做外,學會不覺得忙 (即享受) 好像更實際。而「忙」本身是個中性的字眼,但最不可取的是以中性的心態來形容自己忙,既不討厭忙,也不享受忙,和沒有感覺的死人沒有分別。

而如果唔明我想講咩而又想體驗一下,可以試下由享受廣義的「忙裡偷閒」開始,那「偷」的感覺很重要,閒是要在忙中偷回來才過癮,即是以其他人不知道你的時間何處來為條件去做一些事。要在沒有影響日常工作下花兩天在 Virtual PC 上安裝 Windows 'Codename' Longhorn Beta 1,就是在下最近忙裡偷閒的新作。

總而言之,假設你有三萬日的生命,你的一生就會有二十五億九千二百萬秒,一秒不多,一秒不少。而忙,正正就是你比其他人在相同時間做了更多的事,縱使在短暫的時間內你會有負面的感覺,但總的來說始終是值得欣喜的。

如果還是不懂我在說甚麼,我唯有說句對不起,只因面對不知所謂的人多了,是會令到自己也有點不知所謂的。

2005年9月2日

夢中情人 - Yonah

對於 Yonah,其實我鐘情已久。早在我兩年前買 IBM R40 (使用以 Banias 為核心的 Pentium M)的時候,已經密謀投向 Yonah 的懷抱 (...敗家到這個地步)。

我一直也不欣賞 Intel 的 Netburst 架構 (用於 Pentium 4)。而 Netburst 深化管線階層的結果除了是時脈得到大副度提升外,隨之而來的就是很不濟的 IPC (Instrustion Per Clock),第一代 Pentium 4 推出時,其效率只有不足 40%。也不需要去談論那 80W 的耗電量了 (現在最高耗電量的單核心 Pentium 4 為 120W)。對比起 Banias 這個完全相反的架構 (即提高 IPC, 但時脈不可能太高),我比較愛 Banias。(註: Banias 是架構名稱,也是核心的開發代號,即 Netburst 對 Northwood。而至今的 Prescott - 最新的單核心 Pentium 4 和 Dothan - 最新的 Pentium M 也分別是 Netburst 和 Banias 架構的)

其後的一年,Intel 發展出 Hyper Threading 架構,建基於 Netburst 上,透過模擬出另一個核心來達至超過 60% 的效率 (比起同期 AMD Athlon XP,仍是很低)。比較少人理解的是,Hyper Threading 只是 Dual Core 處理器的引子。目的是加快 Multi-threading(多執行緒) 軟件的普及。而在非 Netburst 架構上,Hyper Threading 所帶來的增長是很難預計的 (可能根本沒有增長)。

不過,雙核心在 Netburst 架構上實現有很大難度 (當然現在已經克服了,所以才有 Pentium D)。而雙核心在 Banias 上則可大放異彩,在要求省電環境,可以把一顆核心關掉,以單核心運作,而即使雙核心以全速運作,耗電量和熱量也不會像 Netburst 般誇張。所以雙核心流動處理器的發展過程比 Pentium D 清晰很多。說了這麼多背景,才解釋到為何早在三年前我已經對 Yonah - Intel 首顆雙核心流動處埋器情有獨鐘。

最近,看到最新消息-Intel 已成功把 Yonah 初期的 5 W 耗電量降至 1W。當然計算方法和 Pentium 4 不同,但兩者的耗電量實在是差天共地。Yonah 製程為 65 納米,而雙核心的管理比現在 Pentium D 先進得多,一來可以共享 2 MB L2 Cache,二來兩顆核心也能在不同時脈下運作 (這是處理器的首次),以平衡耗電量和效能。Yonah 的推出日期大約為 2006 年第二季。不過,最令我傷心的是,當我2006 年 9 月 Year 3 時,Yonah 有機會被下一代的 Merom 取代了(啤......)。

話是這樣說,但作為 AMD 的 fans,比 Yonah 更早推出的 AMD Turion 64 - 64bit 雙核心流動處理器也很令我期待,其實 AMD 在流動平台一向不太著力,所以不太看好。比較有建設性的想法是希望 AMD 的作風會使 Intel 在 Yonah 加入 64 bit 支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