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5日

The (Intel) Empire Strikes Back

其實有點想寫關於上學的事,但其實無聊得可以,所以還是談談 Intel 更有趣。

我擁有過的 Intel Pentium 處理器不多,「只有」 Pentium 66MHz, Pentium 200Mhz 和 Pentium III 1.3GHz 而已。但是,畢竟 Pentium 都有過光輝的歲月,所以,自從 Pentium 被 Core 2 Duo 取締,開始淡出市場,也曾令我多番感慨。

曾經想過 Pentium 可能「借屍還魂」,雖然並不多見,但是卻實現了。2007 年第二季,Pentium 將會重出江湖,以 Pentium E1000 系列再爭天下。可是,Pentium E1000 不是高效能的處理器,高端的功能如雙核心, VT 和 vPro 通通欠奉。從規格上看,比 Celeron 實在好不了多少。

在 2007 年第二季之前是 AMD 的真空期,Intel 狂風掃落葉的攻勢相信一定馬到功成。以 Core 架構設定出來的處理器型號現在已經超過十個,包括 Xeon 51xx, Xeon 3xxx, C2D E6xxx, C2D T7xxx 和 C2D T5xxx,而且還會快速地增加。單單是「入門級」桌面電腦,由明年一月開始的半年內己經會有 C2D E4xxx,Pentium E1xxx 和 Celeron 4xx。還有今年年底推出的四核心系列 C2D Q6xxx,Xeon 53xx 和 Xeon 32xx。基本上除了最高階的 Xeon 7xxx 外 (我想是因為高階伺服器對電量不太著緊),其餘所有流動,桌面和伺服器級的處理器都是 Core 架構的領土,而最重要的是,AMD 完全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除了特別用家如我會對超低電壓版的 35W AthlonXP / Sempron 感興趣外,其餘所有型號都只能成為 Intel 的次選 -- 次選等於不選,除非閣下對 Intel 的供貨能力有疑問吧!

引發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淫殷打算砌一部中階電腦 (中階電腦現在仍以 AMD AthlonXP 主導市場),我想,如果他在半年後才看見有這麼多選擇的話,應該很無奈吧。

2006年9月23日

無線路由器

今天補習之後回家途中,收到阿媽來電才發現自己沒有帶鎖匙。由於沒有人在家,唯有出去旺角會一會她。吃過午餐後,買了個藍光燈泡給三隻小龜。

隨後本來打算到旺電逛一逛,看見 802.11g 的無線路由器也不過 $400 元。想起家中還在使用 802.11b,而且客廳接收比較差,便到黃金看看。其實之前也想更換一個 Linksys 的路由器 (只因為 Linksys 是 3Com 的子公司,純綷是名牌效應)。但是,被店員多番遊說下最後購買了 SMC (可以算是過氣名牌吧) 的三制式無線路由器,連 PCMCIA 接收器共 $607。雖然價錢上和我原定購買的差不多 (而且功能更多),但是最可恨的是身為計算機科學系(資訊工程)三年級同學的我居然被店員欺騙了。

話說我本來已經打算購買 Linksys 最基本的 802.11g 型號,誰不知多口問句「如果我唔駁 WAN Port 都可以用到 wireless 架可?」便惹來店員的一大番理論,據他說,Router 是不能當作 Access Point 使用的,大致問題是兩個 Router 的客戶端會看不見對方。就是這麼一句,便令我猶豫了,而當我問及有何辦法時,他便叫我購買 Access Point 或 Wireless Bridge (兩者都要超過 $600),隨後便介紹說 SMC 的 Router 效率更高,其功能比 Linksys 和 PCi 等牌子都要好...叫我買回去先試試能否改善情況之類 (他是有道理的,因為理論上 802.11a 和 802.11g 總有一個能提供可接收的信號)。

其實,使用過來,SMC 除了熱量較高外倒也沒有甚麼問題,而且效能也令人滿意。但是我就是不忿被騙 -- 我現在便是把新購買的 Router 當作 Wireless Access Point 和 Swich 來用,一點問題也沒有...認識我久的朋友或許都知道,我每次打算購買電子產品時,無不會研究三五個星期做一份完整的報告出來才決定,現在,雖然沒有甚麼不妥,但因為一個錯誤的敘述使我放棄了研究結果實在令人不快。

其實,現今流行的無線網路有三種,而根據實際情況,它們最高皂實際速度只是理論值的一半左右。802.11b 是最慢的 (我之前就是用這個),連線速度只有 11Mbps (大約實際便是 5Mbps),而現今最大眾化的則是 802.11g,理論值有 54Mbps,而且完全和 802.11b 兼容,11g 的 router 也可以接上 11b 的信號,所以一推出便大受歡迎。而比較不被重視的便是 802.11a 了,其實,三者之中其實是以 802.11a 最快 (最早推出也是它),原因是因為 802.11a 是使用 5GHz 頻譜的,比使用 2.4GHz 的 11b 和 11g 干擾少很多,所以即是其理論值和 802.11g 一樣都是 54Mbps,但實際使用時 802.11a 是會較快的。不過 802.11a 產品由於售價一直偏高,所以未能普及。

順帶一提,其實現在最新推出的 Draft-N 無線路由器,是下一代 802.11n 的初稿。而由於 802.11n 的計劃還未落實,變數實在很大,所以並不建議購買 (避免有甚麼問題,包括兼容性和穩定性,而且,價錢也貴很多)。同樣地,部份產品亦會有 108Mbps 的 Super-G Router,也是不正規的,如果想安裝免煩惱的用家不應該購買。

現在,我家已經有齊 802.11a,802.11b 和 802.11g 三種無線信號,覆蓋範圍達百分之百。不過如果我由客廳走到我的房間,由於中間廚房鋼筋真材實料,所以信號必需由兩隻不同的路由器提供,而兩者並不支援互相切換的技術,所以,還是會斷線的......

2006年9月21日

三個願望

一隻 Kinder 出奇蛋可以滿足三個願望,而我也有三個願望,不知是否這麼容易便能滿足呢?

話說,一直對於更換新伺服器的細節猶豫不決(我連機箱風扇也上網選擇一番的,雖然在早年,風扇的選擇也是一門學問:軸承技術,空氣流量,噪音等都是可討論的)。在一星期前,終於決定自私一點,放棄把伺服器長開,轉而用一些效能較高的組件,還我「自建伺服器」硬件的心願。

但是,過了數天,又覺得沒有一部長開的電腦會有一種空虛感。雖然不是經常使用,但是有備無患卻是好的。隨即,又生出了一個念頭:把伺服器一分為二,成為兩部功能不同的電腦。其一負責 Standby,廿四小時 on call。其二才是伺服器的主體,作為儲存資料和玩 Virtual Server 之用。

近期 Desktop 壞了,日常只是用回三年前購買的 IBM ThinkPad R40,感覺有點慢...再加上阿圈的影響,又重新打算購買新的 Notebook。對於自己有這個念頭實在感到不幸,去年辛辛苦苦所賺取的薪水,居然可以一元也不剩下 (事實上,如果要購買 notebook,還要倒貼呢)。我已經沒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但是卻仍可以「先洗未來錢」,不知 ECON150 (經濟學入門課程) 的教授有沒有解釋呢?

P.S.> 相信未來半年「阿圈」的名字經常會在我的 Blog 上出現,因為所有上午的課節都會和他一起上,有點像變種中學同學...

2006年9月12日

超級電腦

入秋了,天氣十分涼快,使人精神爽利,所以便睡不著了,隨便找個話題寫一寫。

除著放棄了桌面和流動電腦的市場,IBM 便漸漸地在群眾間淡忘了。但是,它在伺服器以上層次的電腦卻更加進取。最近,IBM 公佈將會為美國政府實驗實建造全新的 "Roadrunner" 超級電腦,預計在 2008 年完工。

"Roadrunner" 將會採用 Opteron 及 Cell 處理器各一萬六千顆。其實,Opteron 和 Cell 處理器都不是甚麼新事物,Opteron 是 AMD 伺服器級處理器,每顆售價大約數千港元,很多中小企甚至大學的實驗室應該都有使用。如果你還是覺得 Opteron 是太高不可攀的話,不要緊,下年買顆 Cell 處理器的電子玩具來體驗一下吧 -- 我沒有說笑,由 IBM 製作,由九個核心構成的 "Cell" ,是 SONY PlayStation 3 的處理器。

"Roadrunner" 的運算速度可以達到 1.6 peta-flops 的峰值,"flops" 代表 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即是每秒可作多少次實數運算;而 1 peta = 1024 tera;1 tera = 1024 giga, giga 就是閣下個 Harddisk 幾個"激"個 "G" 的意思了。大眾化地說,"Roadrunner" 可以一秒間計算一千六百兆條小數四則。預計 "Roadrunner" 將會佔用三個藍球場的面積。

現在世界上最快的電腦是 IBM 所製作的 BlueGene/L,由大約十三萬顆自家的 PowerPC 處理器組成,其運算峰值是 367 tera-flops,大約是 "Roadrunner" 的五分之一。那麼,到底這些電腦有多快呢? 再給一些數字大家參考,大家還記得大約七八年前 IBM 超級電腦「深藍」大戰國際象棋大師嗎? 那時候「深藍」的運算能力不足 12 giga-flops。現今的電腦呢? 嗯,我近來經常唱好的 Intel Core 2 Duo 處理器中高階的E6700 大約是 20 giga-flops (這是理論值,實際只有大約 12 GFlops)。而第五百位的超級電腦則是採用了 1028 顆 Intel Xeon 處理器來達到 2 tera-flops 的處理能力的。

說了這麼多數字,其實是多餘的。因為基於 FLOPS 本身的定義只是「理論性」,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測試都會對數字有影響,數字間很難作直接比較。所以不要以為找部 E6700 便可以和「深監」鬥下棋,因為「深監」是以下棋為目的,在執行這類 Benchmark 是會比較低分的,實在是「低分高能」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表表者。另一邊廂,又不要以為 Core 2 Duo 真的很高分,在本年年初 ATI Radeon X1900 顯示卡推出時,其核心運算能力便有 500 giga-flops,基於本身繪圖核心的設計和用途 (技術點說,繪圖核心是很容易實行平行運算的,而處理器則要採用多核心方式來達到平行運算的目的),顯示卡要達到 giga-flops 甚至更高的水平其實一點也不難。順帶一提,PlayStation 3 的效能也有接近 2 tera-flops,和第五百位的超級電腦差不了多少啊,一年後,你會想擁有一部這樣的「超級電腦」嗎?

2006年9月9日

開學一星期

又是關於開學的文章,有點無聊。

第一星期回校,真是感覺到「回憶是最美好」的道理,在第一天仍然覺得上學實在比上班好。但返了一星期科大,現在是經患了重感冒,就不是這樣想了。

上班時,上巴士便睡覺直至下車,一小時的車程簡直是一種享受。
遲到十分鐘沒有甚麼大不了,只要沒撞見高層便可。
現在呢,上巴士便站著直至下車,半小時的車程簡直是一項運動。
遲到十分鐘已經等同缺席了,還要被導師曉以大義。

上班時,有睡意便在公司行個圈,喝杯水,便精神了。
現在呢,除了打瞌睡,我想不到有甚麼解除睡意的方法。

還有,科大的冷氣凍得可怕,而且濕度奇低 (可能是模仿美國大學?),
昨天睡覺時因為口喝而醒了,也冷得舊患的感冒復發了 (吃著中藥也沒有用)。

課堂密密麻麻,根本就不應該是一個在實習期間做完 FYP 的 Year 3 同學所有。聽罷健表姐的分析,只能選擇 drop 了一科對上學和放學時間沒有影響的 ECON150,每星期可用的時間多了四小時,但是,這不是變成天地堂了嗎?? 到底,我是否應該 drop 掉一科呢??

2006年9月4日

開學日

Final Year 的第一天,比之前所有開學日的感覺更無助。相隔了一年,對於科大校園的感既熟識,又陌生。無奈的是連科大也大攪裝修;小學搬遷,中學外牆變成了蜜瓜的顏色,連大學也左改右改,真是「人面依舊,景物全非」。

開學的第一天,己經遲了十五分鐘回到學校,第一堂還要是不能遲到的 LANG,好在 Tutor 還算好人 (可能是十點 LANG 的關係吧)。幸好 LANG 堂上也有不少人是認識的,總算有點安慰 (之前害怕做了一年實習之後回校會人面全非)。在 LANG Tutor 提出下堂要帶書時,才赫然省起有買書這回事。

之後一小時是 ELEC 314 ,難得地整個課堂也沒有打瞌睡。不過,對於教授所介紹關於課程的基本知識 (即是 Year 2 時候的課程) 卻是一頭霧水,到底相隔了整整一年,今天最常有的感覺是「我好像聽過這個詞彙,到底是甚麼意思呢?」,要重拾學習的心態,相信要多花一點心機了 (起碼要重溫早前學過的東西)。

之後和阿圈辦了些手續,例如交地鐵乘車證的表格,途中多次忘記路線,心想,路人定是以為我倆是新生了......

2006年9月3日

開學禮 / 就職禮

開學禮,好似都三年冇接觸過 (上次去是 Year 1 的時候)。人永遠在失去的時候去懷念,而不會在得到的時候珍惜。雖然我仍然覺得開學禮是很無聊的一個集會,但是還是很想再去一次。最後一年的學業,本來打算好好享受,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為了應付我被去年實習生活激發了的「倒水式花錢方法」 (有點像內功被人激發後一樣...),還是要繼續尋找私人補習的工作。縱使登記了成為 Lab Helper,仍然不足以維持基本的開支 (其實以我的成績,會否被顧用還是疑問)。

今天 (九月二日) 是嘉諾撒小學 (新蒲崗) 校友會的就職典禮,總算是順利完成。做了幾次司儀,這一次總算是最淡定了,雖然自問還有很多缺點 (例如不敢望向台下觀眾),但總算是不斷在進步中。加上今次的司儀稿在正式開始前十分鐘才整理好 (而很多學生已經在台下就座了),其實都不錯了。但是,還是未有 1998 年畢業的舊同學加入校友會,實在是有點辦事不力,希望下一個活動時能夠有我的舊同學出席便好了。其實一直都不明白為何會有人堅決不參加校友會,就像是想否定自己以前的中小學生活。又或者只為了利益才參加,好像這個世界是沒有感情的。

人類學習的目的是求知,「為甚麼」是他們所一直追求的,反而,「不為甚麼」的行為卻是沒有人做了。這個是香港愈來愈少人參政的原因,這個是香港人愈來愈疏離的原因,這個是香港社會愈來愈分化的原因。捐血是為了社會責任,不可以是行經流動捐血站沒事幹的偶然行為。讀書是為了將來生活,求學問,學做人....... 家長經常以這些說話來教導子女,反正為了甚麼都要讀書,為何不告訴子女:讀書不為了甚麼,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如果你讀書有了甚麼得著,便告訴我吧。

參加母校的校友會,其實為了甚麼,我不知道。或者,我找不到不參加的理由。
以傳奇名義參加聯賽,到底為了甚麼,我不知道。總之,我就是想繼續踢下去。


後記: 一開始只是打算寫一寫校友會就職禮的事宜,不知不覺,又回到了對球隊的感覺。

2006年9月1日

兩部電腦 - 顯示卡篇

以下是少堯暫借給我作更新工程 (重新 Format 和小量 upgrade) 的電腦:

CPU: Intel Pentium III 733MHz (Coppermine Core)
RAM: 384 MB PC133 SDRAM
Display: 3D Labs Oxygen GVX 1

而以下則是我替 Jacker 新組裝的電腦:

CPU: Intel Core 2 Duo E6300 (Conroe Core, 1.86 MHz)
RAM: 1 GB PC5300 DDR2-SDRAM
Dispaly: Intel X3000

從兩者間可看出這五至六年間電腦組件的改變。首先可從 CPU 說起,Pentium 已經由高階桌面處理器降格了,而今高階系統當然非 Core 2 Duo 莫屬。另外,處理器編號已經十分流行, E6300 處理器的運作時脈是多少,大眾可能已經不知道了。不過,編號卻能準確地表示該處理器的定位,可以算是利多於弊 (反正大眾只要知道處理器的定位便足夠了)。雖然 Coppermine 算是 Pentium 年代的高峰期代表作 (當年 Coppermine 千呼萬喚的氣氛和 Core 2 Duo 可謂不相伯仲),但始終長江後浪推前浪,兩者效能相差的確是太遠了。

PC133 代表記憶體是以 133 MHz 來運作的,其有效頻寬大約是 1 GB/s (即每秒可以傳輸 1GB 的數據),而 PC5300 的 "5300" 則代表了有效頻寬是 5.3 GB/s,足足是 PC133 的五倍之多,而且,透過 Dual Channel 的技術,以兩條 512 MB PC5300 DDR2-SDRAM 便可使頻寬提升至 10.6 GB/s 了。

至於兩台電腦的 Display Card 則是本文的重點,Intel X3000 是最新的內建顯示核心,雖然效能比主流顯示卡有一段距離,但其播放影片的技術卻沒有偷工減料的。可是,OGVX1 卻是一代高階繪圖卡,留意不是顯示卡,是繪圖卡! 對於 MAYA, 3D Studio 等等的 OpenGL 高階運算,OGVX1 的效能仍然會比 Intel X3000 好。當然,如果大家著眼於 DirectX 的打機效能,那麼 OGVX1 當然就不是對手了。

事實上,顯示卡的翻天覆地是很令人感慨的。在我初接觸砌機的年代,nVidia 還是名不見經傳。當時主流顯示技術主要是由 ATI 和 S3 領導的。而打機的話,有 3Dfx 的 Voodoo 外接卡,行的 API 不是 DirectX ,也不是 OpenGL,而是 3Dfx 自家開發的 Glide,而事實上,被認為是 nVidia 所提倡的 SLI 技術,在 Voodoo 第二代產品已經採用了。高階的繪圖卡則由 3D Labs 獨佔鰲頭。不過,假如你是從事影像設計的話,Matrox 顯示卡便是不二之選了,因為其色準是當時所有品牌之冠,而我本身也用過 Matrox G400 顯示卡,在當時,畫面的質素有顯著的分別。

由於 nVidia 經營策略出眾,而且其橫空出世的 GeForce256 對準 DirectX 遊戲市場,一擊即中,其他所有品牌良久都沒有相應的產品。最後,連 3Dfx 這個遊戲卡王國也被 GeForce 擊到了 (3Dfx 是被 nVidia 敵意收購了的)。而 ATI 因為有比較深厚的實力 (在伺服器市場),而且及時推出 Raedon 抗衡 GeForce,慢慢地,便成了現今兩雄相爭的局面了 (而其主力產品,仍是 GeForce 和 Raedon)。話說回來,由於 ATI 和 nVidia 在主流市場都不能佔到優勢,便轉而向繪圖工作站搶佔 3D Labs 的市場,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看來並不適用於此。最後 3D Labs 亦逃不過被收購的命運,比較幸運的是,收購者是 Creative Labs (以 SoundBlaster 成名的音效卡品牌,現今最為人所知的產品是 MP3 機......),對比 3D fx,下場算是好很多了。到了今年,3D Labs 已經宣佈不再研發新的繪圖卡,而轉向隨身裝置再出發。

你會說,那麼現在就只剩下 nVidia 和 ATI 了嗎? 事實上又並不如此,自從 Intel 染指內建顯示核心,其市場佔有率一直鶴立雞群,而事實上,需要外加顯示卡的用家始終比較少。Intel 佔了接近一半的市場,剩下的由 nVidia 和 ATI 瓜分 (S3 早已被 VIA 收購專門製作內建顯示核心,但是並不出色)。

在個多月前,知道了 ATI 被 AMD 收購了。這個消息對用家是好事,因為 nVidia 和 AMD 的關係一向非常好,而 ATI 和 Intel 的關係也比較親密,間接令用家少了選擇 (例如到上星期為止,nVidia SLI 都只能在 AMD 平台實現)。而這個收購會令 ATI 專攻 AMD 平台的內建顯示核心,而 nVidia 則可以繼續吃兩家平台的茶飯。但是,對我來說,看見一個個王國的消失,選擇和競爭愈來愈小,心情就總有點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