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經常留意著 IDF (Intel Developer Forum) 的消息,每年這些日子總會構想一下未來一年電腦硬件的變動。今年的內容比往年豐富得多,主要原因是 Dual Core 甚至 Double Core 己經預備在一兩年內佔據市場領導地位。而且很多重要的技術也將在這一兩年推出市場,例如 Windows Vista、DirectX 10 和 Hybrid Hard Disk,這些重點技術使得整個 IT 界都熱鬧起來。
驀然回首,我擁有第一部 DIY 個人電腦 (AMD K6-2) 已經是七、八年前的事。而表哥送給我的 Apple IIe 更是"史前死物",由我升讀中學開始,更換電腦元件的次數認真不少,也見證了我是個忠實的 AMD 迷,由當年成功在 DIY 市場動搖 Intel 的壟斷地位的 AMD K6-2 到現在超高能效比 (power to performance ratio) 的 AMD Althon XP (Barton 核心) 四次更換 CPU 都是使用 AMD。不過,其實我現在的家庭伺服器和筆記簿電腦都是使用 Intel 的產品。
而單在 CPU 的範疇內,有趣的事也發生過不少。例如 Intel 和 AMD 先後於同期 (1999 年左右) 提倡由 Socket 插座轉換至 Slot 插座,但是兩者都在不到兩年放棄 Slot 架構而繼續研發 Socket 插座 (直至現在,Socket 架構仍然如日中天、相反 Slot 架構在 CPU 界別上已經消聲匿跡了)。而為了應付開發代號Thunderbird 的 AMD Athlon 強烈進攻,Intel 打算壓低成本以省去 Cache 的 Celeron 作反擊。誰不知省去 Cache 後的 Celeron 比早期的 Pentium II 還要慢,結果這個敗筆在半年內退出市場,並且煙滅在歷史之中。而直至 AMD 推出代號為 Palomino 的 Athlon XP 後,Intel 才有完善的 Celeron / Pentium 戰線去抵擋 AMD 接二連三的 "打壓" (值得注意 AMD 那時候只是有 Athlon XP 的一條產品線)。而更值得留意的是,AMD 比 Intel 更早在 CPU 界立足,而並不是大家所以為的 "後起之秀" AMD 成功進佔了 "老" 大哥 Intel 的市場。類似的情況是顯示晶片廠商 ATI 其實比 nVidia 早很多成立,而且 nVidia 在歷史上可以說是 "從沒有威脅到 ATI"。 因為 GeForce 推出的時期 ATI 仍然有十分龐大的廠機市場作後盾,甚至現在為止,nVidia 仍然沒有在伺服器市場與老大哥 ATI 競爭過。
在未來的半年,由於軟硬件規格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購買電腦實在不是時候。不過,大家可能有興趣期待一下會在本年內推出,取代現時 Pentium M (代號 Yonah) 的 Merom。甚或是二零零七年代號為 Conore 核心的推出。 而我現正著力為著 Merom 而儲錢 (嗯,之前我其實是看上 Yonah 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