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自己在三月十五日的文章,才知道原來已經等了 Nokia 3250 個半月。在這個月來不斷期待著新型號的 Nokia 電話和 AMD 處理器的我,現在總算是還了其中一個心願,在五月一日這個人山人海的日子購入銀色的 Nokia 3250。 而因為 FYP 的關係,根本沒有怎樣研究過這部新機,感想也留到今天才寫。
這兩款手機在型號上雖然只相差 50 (3250 - 3200...),但規格上就分別很大了 (雖然關於通話的功能沒有甚麼改變...) ,內置鏡頭由十萬像素跳升至二百萬像素,內置記憶多了七倍達 8 MB (以現今來說是很少的,但勝在隨機附送 512 MB MicroSD 卡)。
當年我購買 Nokia 3200 的原因是因為那是內置鏡頭手機中最便宜的,記憶中好像是 $1800 左右。而吸引我購買 Nokia 3250 的原因則更充分,所能支援的音樂格式是同級 (同價位) 機種之冠: MIDI, MP3, AAC, WMA, Real Audio, 當然還有壓軸的 eAAC+,eAAC+ 即 Enhanced Advanced Audio Codec Plus,又名 aacPlus v2。其實,有了 eAAC+,是否需要支援這麼多格式已經是次要問題,eAAC+ 能夠在 48Kbps 表現出 MP3 128 Kbps 以上的質素,其壓縮效率就連 WMA 和 Real Audio 也望塵莫及。基本上,除了 OGG Vorbis 外,已經沒有其他 Codec 雖要支援了。其實,OGG Vorbis 和 AAC 都是新世代的編碼技術,悲哀的是它生不逢時,面對 「含著金鎖匙出世」(意即有大廠支援) 的 AAC 難免會被比下去了。不過,在零失真的範疇下 OGG FLAC 仍是最常用的編碼之一 (雖然風頭已經被 Apple Lossless 蓋過了不少)。
除了音樂功能外,第三代 S60 平台也是這部手機的賣點之一。Symbian 9.0 作業系統把過往 S60 手機反應遲鈍的問題改善了不少,而且,面對這個類似掌上電腦的操作介面還真吸引。雖然平台沒有向下兼容 (即以往的第二代 S60 軟件全部都不能在新平台上執行),但對於第一次購買 S60 手機的我來說倒不是問題。況且,由於兼容性而拖延技術進步的情況在電腦軟硬件層面上都見過不少,所以,可以不需要理會兼容性的時候,還是不要固步自封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