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次在「電腦趣談之 CPU」提到在未來半年買電腦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後,有不少朋友也來問我升級電腦的意見。噢,現在升級也很不智,因為很多技術會在不久的將來被淘汰。所以我對那個結論作出點點修正: 現在購買任何電腦產品也要先考慮其技術壽命 (甚至是類比電視擷取卡,也會在兩年內因為免費電視數碼化而被淘汰)。
和雞腸說起,現時的主流電腦售價比之前一兩年貴了不少。主要的原因和這篇文章的主題不無關係 -- 電腦內的很多元件,都變成「打孖上」了。
「Dual」這個字眼在兩三年前已經見於雙通道記憶體上 (事實上,那時的記憶體已經採用了 Douable Data Rate 技術,即是在同一個時脈下輸出兩個信號,但和今天的「打孖上」主題不太相關)。記得最初推出 Dual Channel 記憶體的那時,很多人都一窩鋒地盲目要求雙通道記憶體的組合 (雙通道記憶體要使用兩條以上的記憶體大約是把記憶體分成兩條通道,兩條通道的記憶體容量要一致,這樣一來記憶體頻寛可以提昇一倍,以現時 Dual Channel DDR-400 規格為例,其理論頻寛是 400MHz x 64bit x 2 channel = 6.4 GB/s) 。不過,當時 AMD 處理器所採用的 EV6 匯流排根本不能受惠於 Dual Channel 的高頻寛 (除非是使用內建顯示晶片)。當然,在現今的自組電腦平台,Dual Channel 已經是必然選擇了。
到了近期,雙顯示和雙核心技術在桌面電腦界掀起了很多話題。比較早推出的是 nVidia 的 SLI 雙顯示技術,雖然 ATI 的 Crossfire 技術比較先進,但是卻已被 nVidia 侵佔了不少市場了。由於顯示卡插槽由 AGP 過渡到 PCI-E 的交接期已經過去,PCI-E 的定位非常簡單,就是要統一桌面電腦平台的插槽規格 (不過廠商 Creative 表示,PCI-E 的設計本身根本不適合聲效卡的傳輸特性),所以,一塊主機板配備兩條 PCI-E x16 插槽絕對不值得大驚小怪,雙顯示卡的構想便應運而生了。你以為一張三千元的高檔顯示卡很是威風? 真夠膽色的話,便買夠兩張,在支援雙顯示技術的遊戲下平白提昇七成以上的效能才是「爽」。不過,可別說我不提醒大家,在兼容不到的遊戲下連執行遊戲也有問題時可別找我......
而上年最受重視的雙核心技術,可算是一個里程碑。把兩顆處理器封裝在一起,實在是百利而無一害。唯一可以說的是,現今的雙核心產品並不算是成熟。在雙核心的戰場上,雖然以 AMD 的技術較為成熟 (一點點) ,但是 Intel 以低價戰術亦彌補了技術上的不足 -- 就算現在要選擇雙核心技術,我還是會建議選擇 Intel 一千元左右的型號。
其實,在其他地方也會見到「成雙成對」的設計。例如家用 RAID 方案 (RAID 是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有趣的是 I 在 80 年代是代表 Inexpensive 的,但因為硬碟機愈來愈便宜,所以轉了定義...) -- 以兩顆硬碟組成高速的儲存媒體,又或是以鏡像方式提供最佳的資料保障方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