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3日

約會有感

雖然一直以來都會主動舉行朋友間的聚會,但像這一之畢業相般大規模的卻是第一次。其中有一些細節,被約者如果多做一點,效率便會好很多了。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在使用即時通信軟件或手機短訊的時候,收到訊息的人,即使出席與否,也應該回覆,好讓發起人能夠預備。可惜的是,我發了十多個 MSN 的訊息給 7B 班的同學,只有 1 號同學有回覆。從這個角度看,「溝通」這一個課題可能要成為通識科的一環了,因為事實上,任何有效的溝通模式都是雙向的 (從古代的鼓聲、的士 Call 台,以至警方通訊等),反而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都好像忘記了回覆的重要性。在朋友間的聚會上,我認為我們應該採取 TCP 的溝通模式,然而,現代社會都流行 UDP 了......

我覺得,UDP (即發訊者不會得到接收者的確認) 的模式在社會日漸廣泛,並不是這個溝通方法更有效率,而是現代人生活太煩瑣了,使得溝通質素也下降了。尤其是在工作上,「問長問短」可以是缺點。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客戶服務,當你致電投訴的時候,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有客戶服務員向你主動聯絡,以跟進事件。可是,往往因為人手不足 (或者投訴太多),投訴人往往像把石子扔向無底深潭一樣。

在上班,這種情況我可以忍受,因為工作上沒有太多感情投放在內。但是,朋友間如果也是採取這種方式我便很不同意了。有時,我在暫定了一個活動之後卻取消了 (我通常在約人時都會指明活動是暫定還是肯定的),這時候,如果我不主動告訴其他人活動最後搞不成的話的話,大部份人都不會在活動前主動找我,而是:

1. 直接假設活動取消了
2. 在預定的時間地點出現,然後發現活動已經取消,向發起人埋怨為何沒有收到通知 (即使不埋怨,但事實上也是白走了一趟)

每次有這種情況發生,我也不太高興。因為不論以上那一個情形,都可是引申為: 「和我聯絡是很痛苦的事,迫不得已不要主動找我」,如果不是這樣,那便應該是「這個活動我根本沒有興趣,只是迫不得已才會出現」了,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有任何原因不在事前找我確認一下。

所以,每當有人來電向我詢問活動細節,我都會有一絲的感動,當然啦,物以罕為貴麻。

1 則留言:

circle 說...

所以我一般都會利用 connection-oriented 並 reliable 的方法(如電話)約人…沒有 ACK 對於攪手來說實在太不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