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佳在本月 (2007年11月) 推出了革命性的環保措施 -- 不再向顧客派發膠袋,而只會應顧客要求提供可分解的膠袋,亦會鼓勵需要膠袋的顧客捐款 2 毛錢作環保用途。這項措施對於環保的推動十分重要,作為大規模的超級市場,百佳算是作了比較大膽的嘗試,亦親身體現了何謂「企業責任」。
不幸地,負起「企業責任」似乎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雖然嫌麻煩的民眾不多,但是「精明」的港人卻總是愛把事情看得極端商業化 -- 到底百佳可以省回多少成本和慈善捐款的用途成為了社會的焦點。
我同意以上兩項都是值得關注的事,但是媒體的報導和大眾的討論都集中了在這兩點身上,而忽略了當中的環保意義,實在令我側目。在商言商,百佳能省回多少成本似乎不需要公開說明 (而只有向股東交待的必要),有些人甚至濫用「民眾知情權」和「企業責任」等等字眼,你乘的士的時候,你會知道司機賺了你多少嗎?
我以為,如果事情順利,百佳可以從停發膠袋省回一筆,同時提高了商譽的話,其他超時必然效法。整個行業的成本降低了,基於公平競爭底下,貨品價格亦必然會下調。總之,百佳即使能夠省回這一點點,在商業環境中這個「漏洞」很快便會被填補的。
至於捐款用途,我也同意應該提高透明度讓公眾知道捐款的實際受惠者。但是,即使百佳不公佈,大可以不作捐款,而向職員反映不捐款的原因是透明度不足。但是亦不必認為是十惡不赦的罪行吧。
說到最後,我只是想表達,有不少有識之事認為可以在香港推行「企業責任」的概念,問題是基於港人熱愛陰謀論的性格,似乎是當中的最大阻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