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於「神童」的新聞特別多,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錯誤地放在小孩子能否適應大學生活的問題上。可是,我認為大家要先弄清楚「神童」是用來做甚麼的。
一個人應該做他最善長的事,從神學角度,可以說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向經濟學出發,情況也如貿易的原因一樣 -- 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能。不過,要注意的是,所謂最善長,個人喜好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可以說,如果本身對該項目沒有興趣,也不太可能是個人最善長的一環。
既稱得上神童,應該是被認為精於某方面才能的人。尤其是學術研究,人類的壽命是最關鍵的瓶頸。以近期的九歲入大學的神童來舉例,他在十五歲便會完成碩士課程,那節省下來的時間對數學界的影響可以是無限大。以任何理由去反對這類「跳級」行為,無疑是短視膚淺至極了。天才們的世界和圈子都和「香港人」有很大出入,或許,埋頭苦幹才是他們的終身志願呢!
反對的聲音,無非都只是拿著一個論點 -- 這條路會影響他的社交圈子,使他不能得到童年。這個其實只是片面之詞! 試想,一個在高級會考程度的人本身能夠得到多少「童真」也是問題,再者,要他和其他小朋友辦論著小學評核試內的問題,他得到的樂趣會比和教授討論大眾不明白的題目所得的為多嗎?
我非常欣賞浸大的計劃,組成教授團對這位神童特別照顧,如果這個試辦成功,浸大可能會創出一條新血路,成為其他神童的第一志願呢。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曾問過小孩子的意願。即如現在播放中的電視劇集的對白一樣: 「請不要把自以為最好的給予子女便是對他們最好」。所以,其實最終決定權由小孩子提出的話,各方面都應該給予支持而不是繼續堅持己見。
一直記著一個理論 (其實是來自一個笑話):「世界上大部份的教育部執行者,都比正常人愚蠢。理由是: 小學制度裡所教授的,大部份小朋友其實都可以在三年之內全部學會了,而他們卻以為人人都像自己一樣需要六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