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的時代,Quorum 是會議的最少法定人數,所以上莊 AGM 時最害怕有人提出「數 Quorum」,記得那一次上莊提出要「數 Quorum」後,我們隨即在凌晨三時致電認識的會員來幫忙「湊數」,之後被上莊反問「數 Quorum 的意義在哪裡?」,當時我們並沒有仔細想,事後才發現我們的做法其實很是可笑。
Exchange 對大學生應該不陌生,我也在 Exchange 和上莊之間作出了選擇,這中間雖然沒有必然性,但是上莊後我知道我會變本加厲地「荒廢學業」,所以在要從兩者作出取捨,這中間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選錯,也無從得知,到現在為止,這個選擇看來也不算太差?
這兩個星期都在「忙」著研究 Exchange (E-mail server),連 Blog 也沒有時間更新。其實與其說是「忙」著,說成「閒」著比較貼切,因為不是趕著甚麼大生意,這個只是所謂給予「新同事」的「自學課程」。
詳細來說,我是要建立一個 demo,使用 A 和 B 兩台電腦建立一個 exchange cluster,透過軟件來 replicate 至 exchange server C 上,如是者,假設 A 或 B 當掉,cluster service 會負責維持服務正常 (假設 A 當掉,B會自動負起工作),而當 A 和 B 同時發生問題,軟件便會命令伺服器 C 繼續維持 exchange 服務,而以上過程「理論上」完全不會影響使用者收發電郵。用了接近一個星期來研究 boot from SAN 的問題,最後發現原來是使用中的刀片伺服器韌體沒有更新所以才不能成功安裝,居然被這個簡單的問題纏繞了這麼久,也有點不忿。
在 Google 搜索了 exchange cluster 的安裝方法,只能找到殘缺不全的指示 (有點像散落民間的絕世武術秘笈),直至安裝都亂七八糟不能繼續的境地,才找到 Microsoft 的完整 documentation,終於,在五百多頁的 Word 檔案幫助下,完成初步的安裝。還記得在 26 號的這星期二,第一次成功把 email 從自己的帳戶寄送給自己,興奮得跳了起來,當身邊的同事問我的時候,我說:「我成功寄了一封 email 給自己! 」,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啊!!
其實,理論上明天便是這個「課程」的最後一天,在軟件上按下「Failover」的按鈕卻又能夠做到期望的效果,可是還未能成功做到軟件自動 failover 的效果...就是差這一點點,希望明天能夠成功吧!
當中「倒帶重來」了三四次左右吧,對於自己的進度有點不滿,應該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事實上,兩星期在日常的商業環境連生意也扔掉了)。又再順帶一提,我現在使用的伺服器只是一年多前的產品,卻都比我家的電腦慢上一截......我的電腦還比較便宜呢!
現在 Exchange 是 Microsoft 的 mail server 軟件,而建立 cluster 時便有需要使用 quorum disk 的概念來保持資料完整性。我相信,就算不是唯一,我也是極少數的一個在成功安裝 exchange cluster 後才發現 Exchange 和 quorum disk 是沒有關係的人。同樣地,我也沒有留意我曾經可以同時選擇上莊和 exchange 一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